何藩色相:情色與形色

文:羅卡

今年是何藩九十冥壽,十月迎來一系列的相關紀念活動。就我所知,有大型畫冊《感情・感悟・感覺》在港出版,載有何藩未公開的攝影作品和文章。又有海內罕見的何藩電影作品展;主辦者 REEL TO REEL INSTITUTE 以「何藩的文藝艷色」為題,展映他執導的影片七部:1970 年拍成後只在歐美影展上亮相郤未曾在港公映的《迷》、一直未有影碟發行的《淫獸》(1978)、完整導演版本的《浮世風情繪》(1987),還有葉玉卿的成名作《我為卿狂》(1991)、何藩在在台灣拍製的兩部「文藝片」,和收山之作《罌粟》(1994)。亮點之一是他和孫寶玲合導、曾在康城展出的《 迷》,並有講座研賞他的「文藝艷色」風格、和他的早期實驗電影。

要接近何藩,有必要認識一下他 1960 年代拍的實驗影片,這是他從攝影轉向電影創作的過渡,從中見到他對電影藝術的初心。1949 年來港後他仍然繼續上海童年就養成的興趣:愛玩攝影,也愛閱讀、寫作和看電影。在港唸大專時據說一度因病休學,就常在居住的中上環和西環一帶蹓躂獵影,因此成就了一系列的街頭攝影得獎名作,也因此常應邀為報刊寫稿並刊出其近作。而刊登得最多的是《中國學生周報》,從 1957 到 1964 年,刊出他的文章或攝影作品達六十多次,其中有題為〈大都市小人物〉的連載。1963 年,他和學友黎明霜(即黎耀童)一導一演拍製的8毫米彩色短片就叫做《大都市-小人物》(1966 年公映),映寫一名書生模樣的白領在鬧市中落漠行走,以蒙太奇剪接表現他不知何去何從,倒敘他在辦公室的無聊苦悶。有趣的是加進了他和女子郊遊的場景,以大自然的輕鬆歡快對比着鬧市的煩囂沈重。本片是何藩最早的實驗性劇情短片。

hofan3_1

《大都市-小人物》的取材構圖都有似他的街頭攝影意念的延續,特別注重都市的風景線條、幾何構圖,和人置身其中的落寞。今次卻是用彩色8毫米拍攝,更多表現了生活的節奏感和動感,鬧市的煩囂。

1966 年,圍繞《中國學生周報》和大學生活電影會(簡稱大影會)活動的影友石琪、金炳興、林年同、吳宇森、趙德克等在欣賞和評論之後再進一步要自主拍攝短片,何藩就成了我們的師友。他以《大都市-小人物》、《習作之一》和《離》,向我們展示在很有限的製作條件下怎樣靈活運用技巧去抒情寫景,我和石琪其時是「發燒友」又是「初哥」,憑一股衝動,拿着借來的小影機,未有足夠的凖備就投入拍攝,胡亂弄出了兩部 8 毫米短片。從觀摩何藩的「習作」又和他傾談,學到怎樣集中思考,用適切的電影語言去表現情和景。1967 年底暴動平息後,我嘗試用 16 毫米拍製《陰影》,就由石琪擔任攝影,之後得何藩幫忙剪接(我從旁學習)。主要場景是個女子受困於巨大的心理陰影無法衝出,也許是有意無意間受到他那幀名作《陰影》(女子站在 牆邊巨大的陰影分割下)的感召。其時我任《中國學生周報》編輯。我們都喜愛歐洲「藝術片」,特別是法國新浪潮和意大利的費里尼、安東尼奧尼。何藩特愛費里尼,他的實驗性影片《習作之一》、《離》、 和《迷》(1970)的男主角就是費里尼式處於靈慾爭持間迷惘苦惱的角色,對白衣純潔少女的嚮往,但又抵受不住性感女子的誘惑。他也喜愛拍攝費里尼式漫遊、狂歡派對遇上的各色人物。靈與慾的爭持之後成為貫串着他所有商業影片的主題,而獵艷冶遊和狂歡派對以至酒池肉林的場面就一再出現於他的「艷色文藝片」中。

hofan3_3

《浮世風情繪》的裸女肉蒲團令未央生坐立不安。(左)(劇照由名威影業有限公司提供)在台拍的文藝片《昨夜星辰昨夜風》一樣有青春反叛一代的狂歡派對。(劇照由香港電影資料館提供)

hofan3_5
hofan3_6

《習作之一》可見何藩的攝影實習由街頭轉入室內,有人像的親密大特寫(左),有費里尼式藝術家的狂歡派對,他並親身出鏡演出挑倩浪子。

或者該交待一下 1969 至 1970 年出現的獨立製作新形勢。由於強大的邵氏控制了電影市場,使得粵語片的市況江河日下,影人有不少提早退休或轉業電梘。有投資者找肯「犧牲色相」的女星、用低成本開拍「艷情喜劇」試探市場,發覺竟然可以圖利。於是接連出現了《得咗》(1969)、《七擒七縱七色狼》、《一代棍王》、《三角圓床》、《橫衝直撞七色狼》(均為1970)等「鹹濕喜劇」,狄娜、江丹、李紅等「艷星」冒現。其實裸露很少,賣點反而是猥瑣惹笑的情節。同期出現由駐港西人主導、全用本地人演出的色情片《舢舨》(1968),則有女角傅儀造愛場面,又裸身跑過火車路軌,頗為聳動。

另一端,學成歸來的唐書璇在美國集資、港台兩地拍攝的《董夫人》在多個國際電影節亮相大受讚賞,在港宣傳造勢多時,1970 年終於公映了。這一年也傳出孫寶玲自資拍製、和何藩聯合導演的《迷》在康城展出的消息。孫自言是受到唐書璇的先導,要拍部「藝術片」為港爭光,遂伙同何藩及一群藝術家以半專業方式拍製,並起用敢於赤裸的傅儀參演。影片的攝影、音樂、美術都相當講究,嘗試表現中西文化對衝的美學特色,創造崇尚自然的唯美意境。

《迷》的愛慾場面處理相當含蓄,亦見東洋美學的影響。

男主角是國畫家(陳振華飾),置身西方身體藝術的場合不禁迷惑。

七十年代有說是「火紅的年代」,反建制的言論和社會行動隨着越戰的升級和文革的激化而沸騰,電影中的性與暴力表現隨着電檢的放寬而日見激烈 ,成為世界性青春文化/對抗性文化的重要部分,亦被利用成為市場競爭的熱銷點。李翰祥的風月片首領風騷,邵氏再闢出另一路「平價色情片」由呂奇作先鋒。何藩就在1972年由藝術片華麗轉身投入艷情片,拍出《血愛》,夫子自道自嘲藝術攝影不值錢,要生存就得投身拍艷照。同時跟隨潮流拍製了《春滿丹麥》(1973)、《空中少爺》(1974)、《長髮姑娘》(1975)、《賣身》(1976)、《戇哥哥》、《初哥.初女.初夜情》(同為1977)這等攪混笑料和色情的「艷情喜劇」。和李翰祥精於說故事又有大牌演出的風月片不同,限於條件不足,何藩沒有好的劇本和演員,無法在說故事上吸引人,因此重場面而輕情節,但攝影、美術、聲音方面用心設計,裸露和性愛場景特有美藝創意,亦以此作為賣點,影片票房都不俗,自是聲名鵲起成為「色情片名導」,但也成為心理的枷鎖。

《淫獸》的色狼每次獵艷後都在日記中記下情況,卻不知已墮入復仇者的陷阱。(版權由天映娛樂有限公司擁有)

1977 至 1978 年,一些電視新秀導演善於運用電影語言表現都市生活的緊張、迷惘與狂亂,形成電視新浪潮。我想這影響到何藩加緊試驗以性和暴力表達意義。比方 1978 年拍的《淫獸》因有不錯的艷情加兇殺原著故事,他力圖以怪異的造型結合離奇的敘事,表現都市的陰暗恐怖,人的慾望病態高揚及其失落與懺悔,節奏氣氛和場面設計相當精彩。男主角最後精神崩潰用上複雜的視聽特效,華麗紛陳,只是結局生硬牽強,未免功虧一簣。何藩的七十年代可用「火紅」來形容,到八十年代「火候」充足,乃有佳作頻出。

1970 年代末何藩家人移民美國,他在八十年代初一度暫停拍片和家人共聚,但不到兩年又重出江湖,其後拍成的《花刧》(1982)、《台北吾愛》(1980)、《花女情狂》(1985)、《心鎖》(1986)都各有特色,因未有選映,不細談了。但從《浮世風情繪》、《我為卿狂》、《罌粟》已可窺見其技藝趨於圓熟,創意依然凌厲。節目專刊中對此已有精到的評論,我不欲多言了,只補足幾句:改編禁書的《浮》片不刻意賣弄,浮世而警世,藝術和思想境界都超出後來出現的《玉蒲團》系列片。這亦可視作何藩經歷諸般色相後一次深刻的反省。

葉玉卿在《我為卿狂》中造型如女神,裸體時則似雕像。(劇照由名威影業有限公司提供)

日本 AV 女星村上麗奈在《我為卿狂》壓陣演出,是男人皆欲得之的富美女。(劇照由名威影業有限公司提供)

至於《我為卿狂》,我認為是他讓人看到 good sex 和 bad sex,beautiful sex 和 ugly sex 的分別。 片中男主角和五個女子的愛/性關係為我們示範了當代都市人的性與愛,從勢利的、保守的、到隨便的、狂放的,亦有如葉玉卿所體現的理想化的女神的。影片沒有對每一種性/愛關係作出道德判決,但在美感層次上己分高下,我認為這正是本片微妙又有趣之處。《罌粟》在造型和敘事上的大膽實驗更是何藩前所未有的,而他畢生對藝術的追求,從早年的《迷》到晚年的《罌粟》,都像是處於虛幻飄渺之境。

何藩的電影可堪玩味的地方實有不少,今次只是淺嘗,已見其色相的多樣,形式的精巧。期待以後有機會在大銀幕上看到他更多的佳作。

hofan3_12
hofan3_13

何藩愛以神祕的面紗蓋過純情女子,也常以此象徵他的藝術追求。《罌粟》(左)(無限動力實業有限公司提供)《迷》(右)

羅卡

資深電影文化工作者,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香港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退休後仍持續進行華語片的硏究和寫作。和何藩是深交,六十年代曾一同參與電影會活動及拍攝實驗電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