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EL TO REEL 影像溯源 2022

按此瀏覽網上版節目冊子

「REEL TO REEL 影像溯源」於 2020 年首辦,一方面藉展示新修復、重新發掘及鮮有機會於本地放映的影像作品,填補影史的遺缺,解析菲林特性和技術演進,另一方面期望加強各方對視聽遺產保育工作的關注、交流、教育和研究。

今年節目再度圍繞「菲林技術觀往」、「當代菲林創作」及「再現.重構——華語電影珍藏與修復」三個專題。配合本機構的故事圖書《入戲院——電影的起源➁》出版,回顧戲院和觀影歷史發展同時,「菲林技術觀往」追溯菲林尺寸和畫面寬高比沿革,各階段如何構築在戲院看電影的感官體驗和文化;「當代菲林創作」以舊片衍用為題,討論菲林影像在數碼時代的應用和展示;「再現.重構——華語電影珍藏與修復」繼續立足香港,瞻望華語電影脈絡,與觀眾分享華語地區電影資料館的保育成果。

電影保育並非止於影片的保存和修復,也包含觀影經驗與技術承傳,經歷一段睽違戲院的日子,我們更珍惜在大銀幕和全場觀眾看電影的時光。今屆主題設計以「多重宇宙」出發,帶領我們穿梭時空,喻意電影豐富多樣的過去,亦思索未來不同機遇中可能的發展。相信不論在何時何地,保育視聽文化都會是別具意義的工作。

今屆得以舉辦,在此特別感謝各地電影資料館和博物館、電影發行公司、版權持有人、電影創作人、藝術家,以及嘉賓講者,對本節目的支持和協助!

菲林技術觀往——尺寸與畫面寬高比

電影菲林尺寸和畫面寬高比沿革悠長,但觀眾一般侷限於呈現在眼前的畫面,這些菲林技術獨有的細節因而鮮有人討論。今年適逢 9.5 毫米菲林誕生一百周年及新藝拉瑪體(Cinerama)誕生七十周年,本專題冀介紹一些重要時期的技術轉變,如何影響觀眾的觀影經驗。

 早期因發明家使用不同物料和器材,菲林片幅和齒孔形狀位置各有不同,因此畫面比例也有許多種類。愛迪生和威廉迪克遜研發、由柯達公司出產的 35 毫米菲林,畫面比例為 1.33:1(或是 43),自 1909 年起為默片廣泛使用。

 二十年代末有聲片出現,引入光學錄音技術,菲林的左邊齒孔和畫面之間被聲軌佔用,令畫面比例縮小至 1.161,最著名的例子包括 Movietone 系統,但因為畫面過於方正不自然,很快便被淘汰,德國導演茂瑙的《日出》(1927)反而因為利用了畫面比例的特點,以非凡的構圖享譽殊榮。之後,電影公司為了重現慣性的畫面寬高比,加闊了每格菲林之間的黑色分格線,減低畫面高度,在放映時將放映機鏡頭倍數放大。原來的規格已經被改變,美國影藝學院遂於 1932 年提出新的標準為 1.371,稱為學院比例。

 同時,一些電影公司開始製作闊銀幕電影,如羅倫韋斯以 Magnifilm 技術拍攝的《蝙蝠怪盜》(1930)在攝影上就大有突破,可惜因為戲院商不願投資增設能放映闊銀幕電影的器材,令電影公司沒有延續相關製作。直至五十年代電視興起,電影觀眾銳減,闊銀幕電影反而成為突顯電影比現實更引人入勝的不二法門,電影公司相繼推出畫面達 1.66、1.75 以及 1.851 的闊銀幕電影。但很多闊銀幕電影只是製作時裁走畫面最上和最下部分,放映時以上述的相似手法放大畫面,製造「全景視野」的假象。

 此時亦有些革新技術如 Polyvision 和 1952 年出現的新藝拉瑪體,採用三部電影放映機,同步放映三個有部分重疊的影像,而結合成為闊銀幕的電影畫面,以視覺奇觀作招徠。《格林兄弟的童話世界》在 1962 年以新藝拉瑪體上映時就有 2.651 的超闊畫面,目前全球只有三間影院能夠放映三機結合的新藝拉瑪體電影,新藝拉瑪體公司於 2002 年起開展修復時,另外推出了將三邊方形畫面結合、上下畫面邊框修改成弧形的「SmileBox」版本,以模擬真實畫面形態。

 1953 年新藝綜合體(CinemaScope)在荷里活出現,採用全新的光學設備和變形鏡頭,成為最成功的闊銀幕電影技術,這套技術後來流傳到日本和香港等地,邵氏兄弟公司汲取外國電影公司的經驗和技術,在六十年代初推出邵氏綜藝體弧型闊銀幕電影,成為本地攝製技術的大躍進。市川崑導演的《炎上》(1958)和陶秦導演的《不了情》(1961)便展示了亞洲在應用和創新電影技術的巧思。

 此後,闊銀幕的競賽沒有就此停下來,各大電影公司繼續爭相推出闊銀幕格式,甚至應用 65 毫米菲林攝製更廣闊的畫面。直至近代,雖然電影載體已轉變成數碼,畫面比例依然影響着電影製作。

 菲林尺寸方面,由於攝影和放映機器的技術限制和商業發展,家用或業餘與電影工業各走極端,前者由 16 毫米、9.5 毫米縮到最小的 8 毫米和超 8。一些以其他菲林規格拍攝的影像,如 9.5 毫米、17.5 毫米和 68 毫米等,在數碼技術普及前,因為缺乏相應的放映工具難以開放給公眾觀賞。2020 年荷蘭 EYE 電影博物館克服了重重困難,將其和英國電影協會資料館收藏的美國妙透鏡與拜奧影片公司¹藏品以 8K 掃瞄和修復,這次能讓觀眾一睹其令人驚嘆的畫質,亦有一些早期短片和動畫,介紹小片幅菲林和攝影機如何推動電影潮流。

¹1895 年成立,原名 American Mutoscope Company,翌年在歐洲多國開設分公司。1899 年易名 American Mutoscope and Biograph Company,1908 年簡化為 Biograph Company,並活躍至 1916 年。

放映

當代菲林創作——舊片衍用

本專題探討菲林創作的不同方法和意義,並強調菲林和數碼作為不同的創作媒介,其製作方式、作品所呈現的風格和效果截然不同。是次介紹一些 found footage 創作人和其作品,探索影像作品的各種可能。

Found footage 亦有譯「現成影像」、「拾得影像」等,即不需要經過拍攝而得到的已存影像片段,故又可歸納成二次創作。創作者或有不同的動機和創作方法,對 found footage 這個術語本身的理解也可以很不一樣。他們使用單個或多個原始素材,以手工或數碼方式添加影像、剪接、拼貼、改變速度,甚至在沖印過程中放大縮小、局部取用畫面;保留或修改原始聲音/配樂、重新配音/樂/評論。過程並非隨意拼湊,而是有意識地闡述剪接美學、敘述故事或議論,也透過挪用、解構或去脈絡,對原始影像作批判和戲仿。用現成菲林來剪接或加工,從電影發明之始已很常見,而從上世紀二十年代起,一些聞名於實驗或手工電影的影像創作人及藝術家,已實踐並印證了後製電影無盡的可能。不過,長久以來只有少數的電影保育人員、藝術家或導演可以接觸資料館、博物館的電影藏品,直到近二十年間,數碼技術發展一方面令這些藏品可更易存取,另一方面使創作人重新關注視聽載體的本質。

英國實驗電影導演及藝術家 Malcolm Le Grice 提出,found footage 可說是類比和數碼技術之間最理想的橋樑¹,透過影像,文化經歷可以跨越空間和時間,同時回應技術發展所帶來的社會轉變。無論繼續以菲林實物創作,或以數碼剪接來自類比載體的聲影,近年舊片衍用牽涉更多重新發掘的家庭錄像、經典電影、電視廣告,和未能辨識的早期影像,其發展實在值得討論。是次介紹的作品中,彼德柴卡斯基仍以手工創作,展現菲林無可取代的本質,和影像世界的另一種空間維度;標摩利臣則以數碼作為工具,透過慢鏡重塑觀眾對菲林物料的認知,繼續以衰變來敘述時間的流逝和電影歷史。羅賓亨茲格利用舊片為外婆的記憶寫上新的意義和歷史;彼特格德布就以兩性關係為題,探索敘事同時令大量不完整、難以編目整飭的影像重見天日;本地在現成聲影的創作資源相對有限,黎肖嫻以粵語片作蒙太奇實驗和批判,令人反思現實和戲劇的相互作用。

¹ Malcolm Le Grice, Experimental Cinema in the Digital Age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01), 312.

放映

再現.重構——華語電影珍藏與修復

本專題策劃及撰文:劉嶔

本屆「再現.重構——華語電影珍藏與修復」專題在 2020 年首屆的基礎上繼續拓展,建立香港視點,縱觀華語電影史。專題具有三部分,即「神女三生」、「修史時刻」、「新電影前夕」,冀為本地電影觀眾和研究者、年輕電影工作者及學生,展映各地電影資料館的華語電影珍藏及修復成果,通過銀幕上的聲影,銀幕下的討論,培養本地人士對於廣闊長久的華語電影歷史的認識,以及促進各地華語電影遺產的保育和交流工作。

 香港電影數十年的成就,來自幾代影人的奮鬥,而香港影人的貢獻不侷限於香港。二十年代香港影人如黎民偉家族、薛覺先往上海追求銀光夢,三十年代中後期有盧敦、陳雲裳、李綺年等,同時因為侵華戰爭影響,以及粵語有聲電影起步,不少上海影人來港,粵語片的開拓功臣實包括許多不諳粵語的南來者。另有嘗試以安穩的香港分擔上海的風險,在此地拍製國語片,供應內地市場。專題第一部分「神女三生」選映的《胭脂淚》(1938)和《雲裳仙子》(1939),便是這股對流的重要印記。戰後大量電影及話劇工作者遷港,大師朱石麟執導的《第三代》(1948),題旨帶上海遺風而寄語新開端。上海電影文化和開放靈活的本地環境交集,三十年間建立香港國語片,再與粵語片融匯為影響巨大的港產片。

 五、六十年代東南亞作為香港影業主要市場,國粵語片常往取景,但幕前幕後來自香港,故事也未能反映當地人的處境。星馬影人易水於是努力提倡「馬來亞化華語電影」,由本地人用華人語言創作自己的故事,理念可視作馬來亞文化意識建設的一部分。《獅子城》1960是僅存的易水導演作品,彌足珍貴。台灣攝影巨匠鄧南光三十年代拍攝的 8 毫米影片,家人活動,城市街拍,是現存罕見的平民觀點紀錄。我們明瞭當中時代天地的大背景,為其感慨思慮,但主角始終是最貼近鏡頭的妻兒家居、風土人情。接力者是名導白景瑞的仿紀錄片《台北之晨》(1964),豐盈的紀實影像引領我們巡視台北各種空間作息,塑造自信的人羣和忙碌向前的城市。一幅幅家族和社羣的活動影像——人的歷史,以上三片構成專題第二部分「修史時刻」。

 2020 年度影展展映牟敦芾和邱剛健的作品,重認「台灣新電影」前約二十年,台灣青年影人超越主流影業文化的實踐,今屆以「新電影前夕」部分繼續組織電影歷史的碎片。七十年代末台灣電影尋求突破,出現新奇片種,或延用傳統類型,注入自然清新的氣息。享譽已久的李行導演拍出《早安台北》(1979),核心仍是篤守人倫信念,但敢於挑戰既定規範,以新穎自由的形式延續倫理,而散發輕快的時代感性。侯孝賢首兩部執導作《就是溜溜的她》(1981和《風兒踢踏踩》1982),均是成功糅和新一代生活思想及娛樂趣味的都市愛情喜劇,乍看與他的名作大相逕庭,再仔細觀察,大量遠景鏡頭,台北和鄉村穿插,無定向戀人關係,明明正在開啟「新電影」和侯氏作品的風格。同輩的李美彌導演專心用文藝寫實的中庸格調,發掘時代女性處境,題材有職業女性的婚姻困局和未婚媽媽個案,今次選片《女子學校》(1982)則觸及女性情誼、情性文化及家庭倫理。這些熱議話題置於廣闊的社會層面,以情理兼備的態度展示現象和觀點,且始終堅守人與人之間的溫暖敬意。

香港電影的歷程和經驗並不單一,而是豐富多元的場域。追溯華語電影史,梳理錯綜脈絡,我們可從這些跨越地域時代的紐帶,理解華語電影的歷史格局和成就,其中有香港電影獨一恆久的光芒,與其他電影匯聚交集的繁美。

放映

神女三生

三位國語電影大師的三部罕見作品,都與香港有關。《胭脂淚》(1938——吳永剛再拍其經典《神女》(1934),拍攝地點轉來太平洋戰爭前偏安的香港。將默片拍為有聲片,除考慮新娛樂元素,有聲無聲並不相斥,在有聲片中續造默片神韻。同時期,本港粵籍影人亦往上海闖蕩,陳雲裳最為成功,《雲裳仙子》(1939)中能歌善舞、悲喜劇俱良的摩登女郎絕對叫人驚艷,並是導演岳楓早期優秀成就和華語歌舞片發展的紀錄。《神女》影響甚大,朱石麟戰後在港執導《第三代》(1948),便像補寫前事、改寫當下。異於原作的純藝術傾向,他敢於批評新思潮,亦自省舊信仰,對國族的未來主人翁賦予寄望。

設網上講座,講者羅卡、劉嶔,詳情請按 「講座」。

修史時刻
三部作品都在撰寫歷史。華人居多的新加坡 1965 年建國,樹立亞洲反殖反帝、爭取獨立的里程碑,1960 年公映的《獅子城》如這條大路上的一塊指示牌,以工廠少爺皇后的愛情襯托國家的妊娠期,人民在文藝通俗劇中參與了家國建造,影片製作背景也是開拓自己為主體的電影歷史。歷史是宏大複雜題目,亦可以是平凡瑣細的生活片段,另一邊廂,鄧南光的家庭電影,聚焦小兒女面貌,記下父母呵護之情,兼及風俗儀式、遊玩飲食。這些私人印象,自成天地,所處的大歷史無法掩蓋。而 1964 年的《台北之晨》樂觀肯定台北的都市化,為其運作譜出影像韻律,大量普通人和社會活動的寫實主義面貌,經精心剪接,迸發強烈的藝術美感。

新電影前夕
三部近年修復或重現的作品再次讓我們看到,「新電影」構成前台灣中青代電影人一直在摸索新風格。上一輩的李行導演於1979年的《早安台北》已開始創造變化,年輕人過着不穩定卻有夢的日子,漫不經心的態度和逐漸領悟的心靈,別具實感及情懷。侯孝賢的《風兒踢踏踩》(1982),一開場澎湖的風聲與海水味便撲面而來,片中歌星演員活動於真實廣闊的場景,而愛情正是忠於人的真實感受。《女子學校》(1982)有着美麗夢幻的校園、女學生的快樂活力,但觸及性傾向、單親家庭、年輕人心理及輿論壓力,均是現代社會的熱門議題。從三片可見寫實主義的枝葉於娛樂類型中生長,人的狀態和價值漸成為戲劇重心。

設網上講座,講者家明、劉嶔,詳情請按 「講座」。

講座

菲林技術觀往——尺寸與畫面寬高比

闊銀幕電影新維度:新藝拉瑪體

日期及時間:06.10.2022(四)20:00
形式:Zoom 視像會談
講者:Kathryn Penny

英語主講

新藝拉瑪體於 1952 年問世,只維持了十年便停產,其以三套 35 毫米菲林合併的影像震撼度一時無兩,這個獨一無二的電影格式,對保存、修復和展示亦是一大挑戰。目前全球只有三間戲院可以觀賞到原裝三機新藝拉瑪體電影,包括英國國家科學及媒體博物館的 Pictureville 影院。來自該館的 Kathryn Penny 將介紹新藝拉瑪體技術,以及其策展的 Widescreen Weekend 電影節,讓我們一窺這個「難得一見」的闊銀幕盛會。

按此報名

Kathryn Penny 為英國國家科學及媒體博物館放映及文化交流主管,也是該館的 Widescreen Weekend 電影節及 Yorkshire 遊戲展節目策劃。她同時於英國布拉福大學教授電影相關科目。

輝煌的巨型片幅電影史

日期及時間:14.10.2022(五)20:00
形式:Zoom 視像會談
講者:Elif Rongen-Kaynakçi

英語主講

電影發明初期,發明家和電影商爭相研發能拍攝和放映更清晰奪目影像的菲林和設備,有些技術甚至超越現代的 8K 解像度。來自荷蘭 EYE 電影博物館的 Elif Rongen-Kaynakçi 講解巨型片幅電影的歷史發展、介紹該館超過 120 年歷史的拜奧電影珍藏,以及其修復過程。

按此報名

Elif Rongen-Kaynakçi 為荷蘭 EYE 電影博物館的默片電影策劃,1999 年起從事電影保存和展示工作,當中包括許多已告散佚的作品。她同時參與多個國際默片影展的策劃,如意大利 Il Cinema Ritrovato 電影節、樸第朗尼默片電影節等。
 
當代菲林創作——舊片衍用

影像的衰變和歷史

日期及時間:13.10.2022(四)20:45
《鄉村警探之歌》放映後隨即開始
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四院
講者:標摩利臣

英語主講,粵語傳譯

講者將分享多年來舊片衍用的創作歷程,以及介紹他近年幾部以檔案片段剪輯而成的紀錄片,當中的困難和鮮為人知的一面。

標摩利臣現居美國紐約,以重塑被遺忘的影像為創作重心,上世紀九十年代起至今產出超過四十部長、短片,大部分作品以資料片段和現成影像剪輯,並配以原創音樂製作而成。2002 年起,他以《Decasia》開啟對菲林物料衰變的呈現,往後成為其作品中的重要命題。他的作品曾獲世界各地重要影展選映,2014 年紐約現代美術館更為其舉辦回顧展。

檔案片段與蒙太奇實驗

日期及時間:16.10.2022(日)20:00
形式:Zoom 視像會談
講者:黎肖嫻、彼特格德布

英語主講

講者將討論各自對舊片衍用在創作、敘事實驗和性別呈現方面的看法。

按此報名

黎肖嫻為電影研究哲學博士,香港藝術發展局 2017「年度藝術家(媒體藝術)」,城大創意媒體學院互媒藝術副教授。創作和學術研究環繞歷史書寫、視覺民俗志和敍事性,開啟現成影像和個人錄像日記的書寫活力。曾於澳門、首爾及西班牙哥多華舉行個人實驗錄像回顧展;作品三度參展德國奧柏豪辛國際短片節競賽,及獲錄像局(北京、廣州)及 M+ 視覺文化博物館收藏。
彼特格德布為荷蘭影視製作人,有超過 25 年導演和剪接經驗,作品包括電影、廣告、紀錄片、劇集和錄像文章,為他贏得不少獎項。擅於影像敘事,並透過不同風格、氣氛、畫面構圖、戲劇效果和配樂來表達故事。《他和她的事情》是他首部長片。
 
再現.重構——華語電影珍藏與修復

神女滬港三生

日期及時間:22.10. 2022 (六)20:00
形式:Facebook 直播
講者:羅卡、劉嶔

粵語主講

阮玲玉在經典《神女》(1934)中噴煙翹腳,塑就永恆姿態,數年後電影重拍,神女的倘佯轉來香港。同時期粵語片明星陳雲裳北上,《木蘭從軍》(1939)的易服英姿、《雲裳仙子》(1939)裏鶯歌燕舞,釋出華美變幻的摩登魅力。大師朱石麟重視華人文化和道德困境,戰後南來,大時代轉折之際的《第三代》(1948)檢視我們的傳承去向。資深電影研究者羅卡先生和本專題策劃劉嶔會評介珍貴選片及吳永剛、岳楓、朱石麟的電影藝術,兼論三、四十年代滬港電影交流及建樹。

Facebook 專頁

前新電影的侯孝賢及其他

日期及時間:23.10.2022 (日)20:00
形式:Facebook 直播
講者:家明、劉嶔

粵語主講

八十年代的「台灣新電影」是重要的國際藝術電影運動,但如代表人物侯孝賢言:「我不是一下子蹦出來的,我有一個磨練的時間。」新電影誕生前,台灣電影已在尋求突破。侯氏初執導筒是拍愛情喜劇,快速時尚,兩性關係開放,會叫熟悉他往後風格的影迷稱奇。當時敏感、爭議性的社會問題頻頻登上銀幕,李美彌導演便細緻處理未婚媽媽、職業女性、同性戀等。資深影評人家明先生和本專題策劃劉嶔會發掘八十年代初台灣主流電影的新嘗試,特別剖析侯孝賢和李美彌作品的意義及藝術特色。

Facebook 專頁

節目時間表

日期
時間
網上講座
6/10(四)20:00

闊銀幕電影新維度——新藝拉瑪體               

14/10(五)20:00輝煌的巨型片幅電影史
16/10(日)20:00檔案片段與蒙太奇實驗
22/10(六)20:00神女滬港三生
23/10(日)20:00前新電影的侯孝賢及其他

 

 日期
 時間
PREMIERE ELEMENTS 場次
 9/10(日) 10:30格林兄弟的童話世界 ^                                  
 9/10(日) 15:00炎上 ^
 9/10(日) 17:00不了情 *

 

日期
時間
百老匯電影中心場次
13/10(四)19:10新尼風 + 沉沒的影像 + 鄉村警探之歌 ^
13/10(四)20:45講座:影像的衰變和歷史
15/10(六)14:10百年後的某日 + 沉沉復游游 + 日出 ^
15/10(六)16:35《輝煌的拜奧》及製作特輯 + 蝙蝠怪盜
15/10(六)19:20又見火車 + 典緻軀體 + 刻在心底的情書 *
16/10(日)12:45重重門。門對門。 + 他和她的事情 ^
16/10(日)17:05鄧南光之風景寫真——台北篇 + 早安台北 ^
20/10(四)19:05獅子城 ^ *
21/10(五)19:15雲裳仙子^ *
22/10(六)13:25胭脂淚 ^
22/10(六)15:40第三代 ^
23/10(日)13:00台北之晨 + 風兒踢踏踩 ^
23/10(日)15:15女子學校 ^


^設映前簡介
*設映後談

購票須知

門票由2022年9月19日起發售

百老匯電影中心場次

地址:九龍油麻地眾坊街3號駿發花園

HK$85 正價
HK$68 小童、長者、學生及百老匯電影中心會員

購票方式:
親臨百老匯電影中心票房及自動購票機購買
網上購票:www.cinema.com.hk
電話購票:2388 3188

網上及電話購票,將會收取每張港幣 $8(星期一至五)或 $10(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的手續費,所有已繳付之手續費皆不設退款。
PREMIERE ELEMENTS 場次

地址:九龍尖沙咀柯士甸道西1號圓方商場火區2樓2130號鋪

HK$85 正價
HK$68 小童、長者、學生及百老匯電影中心會員

HK$100 《格林兄弟的童話世界》
HK$80《格林兄弟的童話世界》:小童、長者、學生及百老匯電影中心會員
HK$200 香港兒童國際電影節會員套票優惠,包括《格林兄弟的童話世界》兩位成人及一位小童之戲票,只適用於票房購票

購票方式:
親臨 PREMIERE ELEMENTS 票房及自動購票機購買
網上購票:www.cinema.com.hk
電話購票:2388 3188

網上及電話購票,將會收取每張港幣 $8(星期一至五)或 $10(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的手續費,所有已繳付之手續費皆不設退款。
節目查詢

電話:6403 4035 星期一至五上午10 時至下午 6 時
電郵:info@reeltoreel.org

主辦單位有權更改節目資料及時間,最新資訊請留意網上公佈。

節目詳情於網站公佈時,是次節目部分電影尚未獲電影、報刊及物品管理辦事處評列等級,如有電影被列為三級,主辦單位將於網上公佈,敬請留意。

退票安排

所有已出售的門票皆不能退款,亦不能更換其他放映之場次。如 18 歲以下人士於公佈電影被列為三級前購票,或因節目更改或取消,持票人可由通知當日起至指定限期前申請退票。退票方式將於網站公佈。

鳴謝

Bill Morrison
Elif Rongen-Kaynakçi
Dr. Giovanna Fossati
Kathryn Penny
Peet Gelderblom
江千慧
李顯順
家明
陳庭章
劉子斌
劉智軒
黎肖嫻博士
羅卡

特別鳴謝

British Film Institute
Cathay-Keris Films Pte. Ltd
Cinerama, Inc.
KADOKAWA CORPORATION
Lightdox
Mary Pickford Foundation
National Science and Media Museum
Park Circus Group
sixpackfilm
Tangerine Tree
UCLA Film & Television Archive
waveincity x waveroom studio
天映娛樂有限公司
星光聯盟影業(香港)有限公司
香港兒童國際電影節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電影資料館

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該局意見。

© 2022 REEL TO REEL INSTITUTE LIMITED
版權所有,未經本機構同意不得出版、複製、節錄、轉載或使用本節目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