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序/龔秋曦
「REEL TO REEL 影像溯源」去年首辦,一方面展示新修復、重新發掘及鮮有機會於本地放映的影像作品,填補影史的遺缺,解析技術演進,同時闡述菲林和數碼媒介的特性,另一方面期望加強各方對視聽遺產保育工作的關注、交流、教育和研究。近二十年數碼修復及網上影視平台發展迅速,不少官方和商業機構都開展修復計劃,加快保存和掃瞄菲林藏品。然而許多項目只傾向劇情長片,尚未見天日的作品不知凡幾,已尋回的散佚影片更是冰山一角。
今屆「再現.重構——何藩的文藝艷色」源起於羅卡先生提議本機構修復兩部何藩早期實驗短片《大都市-小人物》及《習作之一》(均為 1966),可惜至今未能找到兩片的菲林,只存畫質欠佳的錄影帶。而何藩電影生涯執導近三十部作品,卻因多為獨立公司出品,底片和放映拷貝不少已失傳,部分現存菲林物料損壞或僅存孤本,影片難以流通,光是尋找片源已困難重重,藝術價值長久以來被忽視。是次乃港台首個何藩電影專題,選映準則除片源外,主要以其作品的整體成熟與細緻度為考量,着意從何藩每個創作階段至少選一部,尤其是鮮於本地放映的作品。選片中《迷》(1970 年法國公映,孫寶玲合導)失傳多年,幾成神話,本機構從台灣覓得現存唯一拷貝,數碼轉換後終可再現銀幕,期望藉此精選回顧,與觀眾重探這位紮根香港、蜚聲國際的藝術家幾乎被遺忘的電影之路。
今年因資源所限,節目未能如上屆涵蓋「菲林技術觀往」及「當代菲林創作」環節,但仍得各方協助,策劃「再現.重構」影人專題,及推行首個數碼轉換項目,向大眾展示失而復得的珍貴作品,實屬榮幸。
在此特別感謝何藩先生家人、羅卡先生、陳智廷博士、Blue Lotus Gallery 的 Sarah Greene 女士、百老匯電影中心、大館、香港電影評論學會、香港電影資料館、台灣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以及電影發行公司、版權持有人等對本節目的支持和協助!
本節目專刊現已出版,收錄何藩口述歷史、何藩導演及監製電影片目和研究者文章,可於放映場地免費索取。
在香港,何藩一直都有着雙重身份;一個是藝術攝影大師,另一個是色情電影名導。前一身份地位早在 1950 至 1960 年代他的年青時期已然確立。在國際得獎無數後,1961 年他轉向電影界發展,遂以演員、導演的身份出現,攝影大師身份成了隱性。此後三十年、他執導了長短影片近三十部,有實驗性的自主製作,有很商業化的搞笑加艷情喜鬧劇,有專注感官刺激的色情片,也有不少比較嚴肅的倫理愛情片,對當代人際關係暴露諷喻的情慾片,乃至把背景設定在古代或近代的偏遠山村,認真探討靈與慾、傳統道德規條和個性解放相衝突的文藝片,不一而足。卻往往被評論和觀眾標籤為「色情片大導」,只突出了他的某些作風,而忽視了他的整體追求和不同階段的變化,我以為這並不公允。
就在他完全息影的千禧年後,他對藝術攝影的貢獻再度獲得國際認可,他在攝影作品中凝聚的香港情、香港景又再受到高度讚賞,專書出版和專題展覽相繼舉辦,相比之下,他在電影方面的成績卻得不到應有的注意。因此,我向 REEL TO REEL INSTITUTE 建議在 2021 年舉辦何藩的專題影展,較全面的整理重修他的作品並公諸同好,俾使有志研究者對他的從藝歷程和作品成績有更全面的了解、探索。此議得到贊成,該機構的龔秋曦女士、劉嶔先生及會內同道去年起展開籌備。此時適遇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的陳智廷博士正在計劃研究何藩早年的實驗電影,而經理何藩攝影作品的 Blue Lotus Gallery 主人 Sarah Greene 女士也在籌劃為何藩編印新書,紀念他的九十歲生忌。在互動協作下,「再現.重構——何藩的文藝艷色」遂定於 2021 年 10 月推出,成為紀念活動的一部分。
以往有不少評論者以觀賞何藩的攝影作品的目光去看他的商業影片,自不免有所失望。我覺得若能先看他六十年代帶實驗性的獨立製作(有短片也有長片),再看他初當商業片導演的首作《血愛》(1972),然後循序漸進看他在七八九十年代不同階段、不同類型影片,也許會較好了解到何藩從攝影過渡到電影,從精緻藝術過渡到通俗藝術的心境,所遭遇的挫折與磨練,以至他在電影事業上追求甚麼,為此他作了怎樣的努力和妥協,又得到怎樣的成果。要建立這樣的研究態度需要一定的條件和資源,可惜目前尚未充份。比方直到現在仍然無法找齊他的全部影片,即使主要作品如《花劫》(1982)亦難以看到,不少流傳的拷貝已呈殘破。很幸運,今回能找到散失多年的獨立長片《迷》(1970 年法國公映),但在英國某影展得獎的短片《離》(1966 年英國公映)則仍不知所蹤,連圖文資料也很少。要研討他的創作歷程、背景,還須大量翻查當年的一手資料,這會是項繁重的工作。無論如何,何藩電影創作的研究是重新發動了,期望能持續下去。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香港一些熱愛電影的文青圍繞大學生活電影會(簡稱大影會)進行了多樣的電影活動,欣賞研討之外也自行拍攝實驗短片,並組織公開的發表會,何藩亦有積極參與。他的自主拍攝比我輩早了幾年,成績也更先進,因此成為請教的對象,亦自此成為好友。每逢他有新片公映必徵問我的觀感意見,私下也討論到他以後如何走下去。七十年代可說是香港改革開放的年代,此前的影禁大門打開了,但如何闖出一條新路還須努力。電視台出身的新秀在 1978、79 年間翻起新浪,實踐他們崇慕的西方現代電影美學和技巧,加上對本地現實的批判式反應,得到年輕觀眾的支持,而其市場價值則在於活用時空的節奏、影像去表現活在都市當下的感覺,產生比以往更真實濃烈的生活感,或者應說是普遍存在於社會人際關係的迷惘、狂亂與「暴力感」。其實何藩七十年代影片的世俗性也是如此,只不過,他所表現的主要是都市人際關係的「性感」:性的迷惘、紛亂、狂暴。起初,他嘗試以女性的胴體美和性愛美作為賣點,進行他對形式美、意境美的實驗,但票房顯示:單單表現色和性的美感並不能滿足市場要求,還要加進低俗笑料,色情、狂暴、煽情……再走下去,對性的剝削利用將永無止境。其間他負上「色情片大導」的虛榮枷鎖,定然不斷受到世俗和市場壓力的磨難。但他頗有自知之明,八十年代後的作品就更多對情慾的透視反省,歸結於《浮世風情繪》(1987)就是擺脫欲念和世俗的羈絆,始得修成正果。
何藩在藝術道路上也如他影片中的主角那樣不斷受到誘惑試探,在靈與慾間擺動。九十年代移民美國前仍禁不住《我為卿狂》(1991),乃致抵受不住《三度誘惑》(1990)、《四度誘惑》(1991)。但從他的《浮世風情繪》和晚期作品《罌粟》(1994)彷彿看到,他的美學追求也從西方式着重自我表現轉向東方式自我內省,以達致心境的平和,也就是回復初心、回返自然之道。
何藩原籍廣東,1931年 10 月 8 日於上海出生,18 歲時隨家人移居香港,曾就讀官立文商專科學校及新亞書院。少年時喜歡閱讀和寫作,並已開始鑽研攝影藝術,其攝影擅用光影及構圖,捕捉香港街頭巷尾和小人物眾生相,在國際屢獲殊榮,攝影書籍及影集有《街頭攝影叢談》(海光出版社,1959;台灣藝術圖書公司,1975)、《現代攝影欣賞》(台灣藝術圖書公司,1972)、《何藩國際大獎攝影全集》(歐語出版社,1982)、《往日時光,四友攝影精選集》(壹出版有限公司,1993)、《香港追憶》(Modernbook Editions,2006)、《人生舞台》(Modernbook Editions,2009)、《香港・往日情懷》(Modernbook Editions 及宏亞出版,2014)、《念香港人的舊》(香港人出版,2017)及即將出版之《感情・感悟・感覺》(香港人出版,2021)。
1961 年加入邵氏公司任岳楓導演的電影《燕子盜》的場記,其後轉任演員,1966 年以演出《西遊記》中的唐僧揚名,其後演了《鐵扇公主》(1966)、《盤絲洞》(1967)、《女兒國》(1968)三部續集。他對電影製作甚感興趣,1963 年拍攝首部 8 毫米實驗短片《大都市-小人物》,六十年代中參與大學生活電影會活動,曾拍攝實驗電影《離》(1966 年英國公映)、《習作之一》(1966)及《遊》(1968),其中《離》獲英國賓巴利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1969年離開邵氏,同年與孫寶玲合導獨立長片《迷》(1970 年法國公映) 。在維道影業公司的邀請下,於 1972 年正式轉任導演,首作《血愛》,翌年開拍《魔》(因投資方問題未能完成)及《春滿丹麥》(1973),其時亦曾到意大利羅馬當電影系旁聽生。因《春滿丹麥》票房理想,邵氏遂邀其執導《長髮姑娘》(1975)、《初哥.初女.初夜情》(1977)及《淫獸》(1978)等。他亦有為其他公司拍片,包括喜劇《空中少爺》(1974)及文藝片《昨夜星辰昨夜風》(1975 年台灣公映)。
1979 年其家人移民美國,他仍留港,穿梭港台兩地,以客座教授身份,為多所大專院校講學,同時繼續導演工作,代表作包括《花劫》(1982)、《浮世風情繪》(1987)、《夜激情》(1989)、《三度誘惑》(1990);亦有不少於台灣拍攝的文藝片,包括《台北吾愛》(1980 年台灣公映)、《心鎖》(1986 年台灣公映)及《時代之風》(1990 年台灣公映)。曾於九十年代初出任台灣金馬獎評審,最後一部導演電影為《罌粟》(1994)。九十年代中後期移居美國與家人團聚,2016 年 6 月19 日在加州逝世。
日期及時間:23.10.2021(六)17:45
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二院
粵語主講
講者:劉嶔、龔秋曦
何藩共導演近三十部作品,可惜是次只能精選部分,除選映電影外,講座亦會介紹《血愛》(1972)、《長髮姑娘》(1975)、《初哥.初女.初夜情》(1977)、《台北吾愛》(1980 台灣公映)及《花劫》(1982)等其他主要作品,探討各片在結構、敘事,以及風格上的獨特之處,另亦會分享尋找何藩電影片源的困難。
費用:HK$20
日期及時間:06.11.2021(六)16:30
地點:大館賽馬會立方
粵語及國語主講
講者:羅卡、陳智廷
何藩於六十年代起與同道攝製 8 毫米及16 毫米實驗電影,後來參與大影會的拍攝和放映會等活動,更曾與羅卡合作,擔任其作品如《陰影》(1968)之剪接。羅卡將在講座分享和何藩合作的經驗,陳智廷亦會發表部分對何藩攝影及影像作品研究的成果,另會展示及分析《大都市—小人物》及《習作之一》(均為 1966)選段。
費用:HK$20
日期 | 時間 | 百老匯電影中心場次 |
---|---|---|
22/10(五) | 19:30 | 昨夜星辰昨夜風^ |
23/10(六) | 15:50 | 淫獸^ |
23/10(六) | 17:45 | 講座:何藩電影的敘事與風格 |
23/10(六) | 19:35 | 我為卿狂 |
24/10(日) | 15:00 | 罌粟^ |
24/10(日) | 17:25 | 時代之風* |
日期 | 時間 | 大館場次 |
3/11(三) | 19:45 | 迷^ |
6/11(六) | 14:30 | 浮世風情繪^ |
6/11(六) | 16:30 | 講座:何藩早期實驗電影 |
6/11(六) | 19:15 | 迷(加場)^ |
^設映前簡介
*設映後談
地址:九龍油麻地眾坊街3號駿發花園
HK$85 正價
HK$68 小童、長者、學生及百老匯電影中心會員
HK$20 「何藩的文藝敘事與艷色風格」講座
購票方式:
親臨百老匯電影中心票房及自動購票機購買
網上購票:www.cinema.com.hk
電話購票:2388 3188
地址:香港中環荷李活道10號
HK$85 正價
HK$68 60歲或以上高齡人士、殘疾人士及看護人、全日制學生
HK$20 「何藩早期實驗電影」講座
購票方式:
親臨各城市售票網售票處購票
網上購票:www.urbtix.hk
信用卡電話購票:2111 5999
流動應用程式購票:My URBTIX (Android / iPhone)
票務查詢:3761 6661 每日上午 10 時至晚上 8 時
電話:6403 0720
電郵:info@reeltoreel.org
主辦單位有權更改節目內容、時間及地點,最新資訊請留意本網站公佈。
節目詳情於網站公佈時,是次節目部份電影尚未獲電影、報刊及物品管理辦事處評列等級,如有電影被列為三級,主辦單位將於本網站公佈,敬請留意。
所有已出售的門票皆不能退款,亦不能更換其他放映之場次。如18歲以下人士於公佈電影被列為三級前購票,或因節目更改或取消,持票人可由通知當日起至指定限期前申請退票。退票方式將於本網站公佈。
何藩導演及監製電影片目
研究文章(一):〈何藩與六十年代香港實驗電影〉
研究文章(二):〈香港艷色 何藩初探〉
•Blue Lotus Gallery(香港上環磅巷28號)
•WMA Space(香港中環永和街23-29號俊和商業中心8樓)
•大會堂(香港中環愛丁堡廣場5號)
•大館(香港中環荷李活道十號大館03座地下服務處)
•西灣河文娛中心(香港筲箕灣道111號)
•青年廣場(香港柴灣柴灣道238號)
•香港電影資料館(香港西灣河鯉景道50號)
•富德樓(香港灣仔軒尼詩道365-367號)
•牛池灣文娛中心(九龍清水灣道11號2樓)
•牛棚藝術村(九龍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
•百老匯電影中心(九龍油麻地眾坊街3號駿發花園)
•香港文化中心(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九龍塘禧福道5號香港浸會大學傳理視藝大樓9樓937室)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辦事處(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L6-24)
•電影文化中心(九龍土瓜灣旭日街19號雅高工業大樓4樓A2室)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
•沙田大會堂(新界沙田源禾路1號)
*數量有限,先到先得,派完即止。*
節目策劃及專刊編輯:龔秋曦、劉嶔
協力:羅海珊、劉文雪
節目顧問:羅卡
節目專刊翻譯:梁煥茵、羅鍵鏘
平面設計及排版:Be Woks~
陳智廷博士
何藩先生家人
Ms. Sarah Greene / Blue Lotus Gallery Hong Kong
王君琦博士
雷靄然小姐
阮紫瑩小姐
劉智軒先生
天映娛樂有限公司
名威影業有限公司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電影資料館
無限動力實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