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洛尼亞「再發現影展」觀影體驗:在這裏任何人都會成為影迷

文字及相片:Didi Liang

夜幕低垂,意大利博洛尼亞電影資料館前的露天小廣場上聚集了一羣影迷。這個廣場佈置得像一個私人花園派對,樹上掛着裝飾燈,氛圍輕鬆愜意。儘管廣場正中央設有觀眾座位區,途徑的人們仍然可以從一米高的護欄外窺探。古董放映機發出喀嚓喀嚓的機械聲,撒丁島百年前的影像呈現在銀幕上,影像源自於一部默片《Caina》(1922)。觀眾的目光追隨着銀幕上那位名叫 Caina 的牧羊女,看着她趕羊、與家人爭吵、逃至小溪旁,與她忽明忽暗的倒影對視。字幕慢慢向觀眾道出真相——她想離家出走。銀幕下,現場樂手隨畫面配上各種大自然的音效和電子音樂,營造一個與世隔絕的安靜環境。廣場內的一切並沒有因為電影放映而靜止,遛狗散步至廣場的人們會駐足觀影,觀眾席後坐滿酒吧的人們會壓低聲音交談,避免打擾。樹上的蟬聲、從圍觀羣眾中突如其來的狗吠聲、嬰兒的哭泣聲順理成章地成為畫面的部分音效。在星空下,過去的影像與廣場上的情景融合為一幅流動的畫卷,這個情境來自於電影節 Il Cinema Ritrovato。

影展採用碳弧燈放映機放映部分特別節目

Il Cinema Ritrovato(下稱 Ritrovato)有譯為「再發現影展」,由博洛尼亞電影資料館每年在六月底主辦,放映罕有和重新修復的舊電影。在過去兩年疫情措施的影響下,影展曾設網上節目,以混合模式舉行。隨着疫情措施放寬,今年第 36 屆影展全面回歸現場,鼓勵世界各地的影迷前往博洛尼亞在大銀幕觀賞電影,影展這一舉動回應了電影節成立的初衷和發展歷史。這個影展起源於一個自發的影迷聚會。一羣電影工作者,每年約定一個時間,各自帶上從資料館或其他地方搜尋到的罕見電影拷貝,前往博洛尼亞資料館與好友分享。他們會在資料館內的一個影院一起觀看電影並就其討論,而這個朋友間的聚會,一傳十,十傳百,參加聚會的人數逐年增加。最終,這個聚會發展成一個電影節,於 1986 年正式成立。在過去三十年,隨着影展規模擴大,放映場地亦從最初附屬於資料館的一個電影院,發展至現在遍佈市內的七個電影院,其中包括資料館內近年新增設的兩個電影院。另外,影展每晚會在兩個廣場設有戶外放映,分別是上文提及的小廣場(Piazzetta Pier Paolo Pasolini)和市中心廣場(Piazza Maggiore)。 值得一提的是市中心廣場的放映是免費開放給大眾,旨在讓參加影展的人士和城市居民可以共同參與這個影展。

市中心廣場的戶外放映是 Ritrovato 的標誌,本身就是一場獨特的觀影體驗。在電影節舉行期間,影展在廣場設有大銀幕讓數千名的觀眾觀看最新修復的經典電影。筆者在市中心廣場參加了兩晚放映,分別是 Peter Jackson 製作的紀錄片《披頭四:狂熱回歸》(2021)和德國導演茂瑙的《吸血殭屍》(Nosferatu,1922),目睹現場觀眾對「看電影」的專注與投入,頗為震撼。《披頭四:狂熱回歸》讓不同年紀的觀眾欣賞這個樂隊臨近解散前的輝煌時刻,經 Peter Jackson 帶領的團隊修復下,披頭四成員的年輕的臉孔清晰地出現在觀眾眼前,彷彿時光從未逝去。觀眾在銀幕上看見他們在籌備專輯《Let It Be》時的閒話家常,與他們那場著名的屋頂演唱會時的意氣風發。當披頭四的經典歌曲響起,廣場內的觀眾會隨之搖擺和輕聲哼唱,而這些熟悉的音樂旋律亦吸引了更多的公眾圍觀,彷如置身在一個大型演唱會。另一個晚上,在《吸血殭屍》正式放映前的一兩個小時,已有超過一半觀眾到達廣場,他們一邊愜意地欣賞晚霞,一邊等候放映。當博洛尼亞交響樂團在現場為影片奏起序曲,現場座無虛席,甚至座位區以外的範圍也站滿了觀眾。這部一個世紀前拍攝和着色的影片經修復後,色彩奪目絢麗,與管弦樂器碰撞出的交響樂,在這中世紀建成的廣場上製造出神秘的氣氛。讓筆者最難忘的是,坐在影展區的觀眾會在電影經典之處,如殭屍初次登場之時,偷偷舉起手機捕捉銀幕上的畫面。筆者猜,對於那些拍照的觀眾而言,他們必定想紀錄身處在廣場觀看現場的那一刻,這也印證電影節策劃兼主持人在放映前播放的一番感性的介紹,Ritrovato 之所以堅持在大銀幕播放電影,是為了強調現場看電影的獨特感受。在大銀幕前與廣場內眾多觀眾一起觀影,一切的感受都變得更深刻。影展聚集了各式各樣的觀眾,不論是從事電影遺產保育的專業人士,學生、影迷、或一般公眾,都可以在如慶典般熱鬧的現場,在大銀幕上一睹過去的影像,如坐上時光機那般,從現在回到過去,又在過去嘗試尋找通往的未來的道路。

市中心廣場的放映節目剛剛結束,觀眾逐漸離席

Ritrovato 能夠吸引各種類型的影迷,有賴於其廣泛豐富的節目內容 。今屆的影展設有三大單元:「The Cinephiles’  Heaven」「The Time Machine」「The Space Machine」,而每個單元下又會細分不同主題,放映接近四百部作品。今屆影展在選片上秉持罕見和多樣化原則的基礎下,選取了不少耳熟能詳的最新修復經典去滿足更加廣泛的觀眾。包括《吸血殭屍》和電影史上第一部紀錄片《北極奇觀》(Nanook of the North,1922)。然而,所謂的「耳熟能詳」、「經典」電影也是相對於閱片無數的專業人士而言。對於年輕一代或不熟悉舊電影的觀眾,他們可以隨時在網絡平台觀看這些電影,但未必有機會在大銀幕觀看。因此,他們可以通過Ritrovato的放映重新認識這些經典。對於猶如收藏家般的資深影迷,影展今年展出的罕見作品包括中國資料館所收藏現存最早的中國故事片《勞工之愛情》(1922) 和恢復公映版原貌的美國電影《蠢哉余婦》(Foolish Wives,1922)。除了劇情長片,影展亦放映紀錄片,超 8 毫米和 9.5 毫米影片和演員作品回顧等多個專題。另外,影展也會將平時少有機會展出的短片與其他影片搭配成節目放映,旨在讓觀眾重新認識和討論不同類型的影像資料。由此可見,Ritrovato 用不同種類的放映節目向觀眾展示「舊電影」的可能性,讓每位觀眾都可在影展找到能夠產生好奇和共鳴的節目,從中享受作為影迷的樂趣。

 

關於修復《教父三部曲》的講座

Rirtrovato 着重向觀眾傳授關於保育電影遺產的知識,提供一個專業人士向觀眾展示藏品和研究成果的平台。很多時,節目放映前都會設有一個介紹環節,邀請與該節目相關的專業人士,例如導演,研究人員或影片修復員去講述與該放映電影相關的知識和工作經驗。今年影展不但再次發掘到一部罕有的伊朗亞美尼亞電影《Cheshmeh》,更請到該片導演蒞臨放映現場,為影片作介紹並見證其在半世紀後的重映。筆者環顧現場,當時滿座觀眾全神貫注聆聽導演講述他於七十年代在伊朗拍攝電影的經歷,以及創作影片的靈感來源。介紹環節結束時,節目策劃親切告知意猶未盡的觀眾,影片結束後,可在戲院外的廣場與導演就電影繼續探討。影展節目策劃能夠主動為電影創作者和觀眾製造交流機會,讓筆者在當下頓時對影展倍添參與感和歸屬感,亦深深體會到電影放映現場也是一個知識交換的場合。對於有興趣了解電影修復過程的觀眾,影展亦設有一系列相關講座。由於這種講座通常涉及大量專業知識,影展會特意在現場設有錄像,並在影展結束後,將影像分享到網絡平台讓影迷重溫。筆者認為,Ritrovato 作為以放映舊電影為主的電影節,嘗試培養不同類型的觀眾成為影迷,有助於推廣電影遺產保育工作。保育影像資料需要資源和關注,若可以吸引到更廣泛的觀眾羣體關注電影歷史和影像遺產資料,就會有機會讓這些珍貴的影像傳承下去。

影展各具特色的海報與城內街景互相輝映

Didi Liang

畢業於阿姆斯特丹大學 Preserv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the Moving Image 碩士課程(2019-2021),在學習期間,曾在荷蘭EYE電影博物館藏品管理部門實習,將在 2023 上半年任職數碼藏品註冊助理。除了視聽資料,愛好寫作和城市聲境紀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