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瀏覽網上版節目冊子

流動影像技術發明至今超過120年,其收藏與保存的工作最早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於歐美展開,各地資料館羣體相信1910年代或以前製作的影片九成已經散佚,而1920年代的作品則剩下兩成,總括1950年前製作的電影現在只有一半能夠流傳¹。這個令人惋惜的數字還不包括大部份紀錄片、短片、實驗影像和其他獨立製作。由於相關的文獻不多,百多年來完全失傳的影片數量難以估算。而幸運得以被博物館、電影資料館或個人搜集收藏及修復的作品,有些亦因為物料狀態、貯藏要求等原因,鮮有機會公開展示。

近年隨着複製和修復視聽物料的科技急速發展,各地資料館得以投放資源修復損壞了的影片和把有價值的電影藏品轉化為數碼媒體,甚至在網上平台公開。另外,商業形式的數碼修復亦蔚然成風,令觀眾有機會觀賞很多重製的經典電影。

有見及此,「REEL TO REEL 影像溯源」希望由電影和地方的歷史、技術發展、美學和文化研究的角度出發,展示世界各地失而復得的珍貴影片,對照電影歷史發展,填補香港、華語及鄰近地區的遺缺,並以此闡釋博物館(或資料館)和商業修復的分別,以及菲林和數碼作為創作媒介和影像載體的不同特性,提倡兩者均應受到重視,令觀眾在觀賞同時亦能了解它們所承載的意義和故事。

影展得以舉辦,承蒙各電影收藏機構及相關人士借出珍貴影片,各嘉賓及講者百忙中出席講座及映後談,在此致謝。

¹ Janna Jones, The Past is a Moving Picture (Gainesville: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2012), 25.

再現.重構-中港新台珍藏與修復

香港電影史不簡單,和它的政治及文化歷史同樣複雜豐盛,作品、史事、詮釋隨着時日不斷產生歧義和爭議,如果懂得容納這些歧義和爭議,更能夠客觀理解香港電影歷史千頭萬緒、活躍無邊的面貌,更能夠拓展觀看、保存、研究的範圍及質與量。因此,探討和維護香港電影歷史(包括影像資料等),除了細看香港電影公司和電影人製作的「國粵語片」和「港產片」外,建立兼容中港台星馬等製作、資金和發行相關地區的電影歷史網絡,縱向地貫穿不同時代的類型潮流風格,橫向並列國語台語粵語等不同地域文化的體系,以跨越時空語言文化綿延不絕的視野,作為香港電影史發生的大舞台。各種元素互為因果,我們每樣觀察,接駁組合拆解,掌握它們複雜跨界的組織和交流,從而理解和感受香港電影和鄰近地區電影歷史的生命。

此次影展「中港新台珍藏與修復」部份,如上所述以影史探索鋪寫為宗旨,期望不斷設立廣闊獨立的視點,在浩瀚影史和電影機構收藏裏,發掘和引介別人的發掘。因此在符合專題的公認經典之外,那些曾被遺忘忽視或失而復得的作品,同樣(很多時候更加)值得公諸於世。它們有時填補空白,有時是改寫電影史的契機。此次選片除《八千里路雲和月》(1947)和「南洋三部曲」比較為人熟悉,其他影片都是不知所蹤或束之高閣數十載,向來未獲評論研究多點顧及,縱使近年再次面世,仍有個別如《深閨疑雲》和《好夫妻》(同為1948)遭輕描淡寫的對待,影片成就和所反映的影史細節未得以闓闡。另外,作品有否修復不是我們選擇的決定因素。現今數碼修復電影大為流行,DCP幾乎成為唯一放映方法。我們嘗試修正潮流,希望延續各種影像載體和放映格式的壽命,譬如編排影像物料未經數碼修復的電影,使菲林攝影藝術、沖印技藝及放映器材配套等都不致荒廢消失(電影修復羣體同樣在發展傳統修復技術的「可持續性」)。雖然,此專題選片恰好都是DCP或數碼檔案,但其中《好夫妻》、《疏離》(1966)、《不敢跟你講》(1969)、《跑道終點》(1970)並沒有數碼修復,不但因為拷貝質素維持得不俗,便不必為新而新,不留一絲歲月痕跡,何況影片本身便是意義非凡的再發現,歲月痕跡不過是一份證據。

從這些理念出發,當會理解二戰後上海經典《八千里路雲和月》種種不應被《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遮掩的成就中,除時代氣魄和新寫實主義手法外,尚有和1949年前後方興未艾的香港左派電影的聯繫。《八》片、《深閨疑雲》及《好夫妻》成熟現代的人生及兩性問答,雖不能在光藝公司的「南洋三部曲」中找到完全同等的對話,而於在地羣體歷史經驗和荷里活風格轉化相融的層面,兩者卻構成各顯特色的對照。秦劍、陳文作品的古典荷里活氛圍沒有前者濃厚凝練,另具機巧拼湊的格式,發揚粵語片說教精神的同時,奮力成長自立,展示冷戰時代的青春性感。《疏離》、《不敢跟你講》、《跑道終點》等電影在台灣出現的時候,香港的文藝青年在拍前衛或實驗意念的短片,楚原、龍剛、黃堯等電影工業的中青年導演也已在作品中加入青年人的苦悶、社會罪案甚至政治問題等新元素,並仿拍西片的新派影像風格,但台灣藝文青年拍電影如歐陸藝術電影般混合寫實主義和隱晦抽象手法,而且是劇情長片的篇幅,則推動我們細緻地考量、比較兩地的政治社會、創作環境及創作者的知識情志。《危險的青春》(1969)代表的台語片,一度在台灣國語片主流以外大量製作,題材和風格多樣多變,混糅趨時,我們應該認真關注,了解它的特色和歷史之餘,或許可藉其生態內涵及與本土文化的互動,幫助我們解析、推演香港粵語電影的歷史。

2018年1月,資深電影研究者黃愛玲小姐逝世,今年為兩周年。黃小姐在電影研究的事功和遺澤毋庸贅述,此次大部份選片近幾年才再現,估計黃小姐以前未曾看過,十分可惜。既然我們的理念是發掘罕見和未見的電影,書寫開放、可不斷增補、跨越界線、富生命力的電影史,此個以前瞻及前進形式刻劃電影史的專題,除與當下的觀眾和研究者分享以外,亦是一次紀念黃愛玲小姐的儀式。

放映

巨變前的婚姻與家國
八年抗戰慘勝,中國電影接着的創作復員和藝術精進,令人讚嘆。戰爭經歷和戰後亂象激發題材,倫理通俗劇時空拉闊,戲劇跌宕切身,引進紀錄或仿紀實影像,產生多樣嘗試的寫實主義美學,雖具政治傾向,仍留存一份曖昧。又精於吸納歐美作法,壯觀籠罩的哥德美學,黑色電影的陰暗懸疑,演繹紊亂心象,在曲折中找尋光明。上海和後方戲劇人才加入影壇,與荷里活浪漫喜劇撞出在地處境,調侃現代婚姻,月旦都市世情,對白、視覺和意蘊巧妙不盡。

新電影之前,國語以外
原來中港台新浪潮曾有機會不等到七十年代末就發生,台灣文青六十年代中便拿起攝影機,置身官營和主流工業外,大拍短片長片,實驗冷僻風格,挑戰黨國規範、衝擊封閉社會的意念,歷歷在目,幾乎趕上世界新電影風潮。台語片也待發現,五十年代中至八十年代產量逾千類型多元,作為求存的本土通俗娛樂,它攝取各方潮流,轉化創新,建立自身體系。日本電影是其重要參考,而在冷靜展示現代資本主義普遍之惡時,又維持台語片的庶民信念情感。

來往星港的交融與抒情
五十年代後期,光藝製片公司自「南洋三部曲」起奠定其在香港粵語片四大公司中青春趨時的形象,作品多時裝文藝言情及喜劇,富中西混合都會氣息,營造謝賢、南紅、嘉玲等好戲又性感的新星。三片根據熟悉的華僑經驗創作,但掌握時代感性,技法清新,拍出誠摯精細的風貌人情;跨越類型,文藝驚慄奇情,情節變化多端。秦劍在實驗形式,並抒寫更為個人且複雜的情理。星馬取景故事,屬於香港電影曾經多年在東(南)亞跨國製作和傳播的歷史。

菲林技術觀往-彩色電影

早期電影總予人黑白單色的印象,但其實電影技術發明之始,創作者已不滿足於黑白影像,他們雖然受制於當時生產攝影物料的技術,仍為眾多作品運用不同人工着色方法,如手繪上色、模板印刷及其他染色和調色,予觀眾新鮮的官能刺激。後來菲林物料不斷改良,以求記錄現實世界的色彩,加色法和減色法等技術亦應運而生;片廠和發明家爭相研發彩色攝影技術,目前有記載的彩色加工技法逾百種,較著名的加色法有Kinemacolor(雙色)、Gaumont Chronochrome(三色)、特藝彩色一號(雙色)、Lee and Turner(三色)和Douglass Color No. 1(雙色);減色法就有柯達彩色(1930年代後易名為Fox Nature Color)、Polychromide、Prizma II、Zoechrome、特藝彩色四號等。可惜由於菲林本身保存不易,化學上色的物料既不穩定,容易褪色,且令菲林更易損壞,故業界找到的早期影片多是殘破不堪。早年電影修復技術尚未完善,影像往往只能以較穩定的黑白菲林保存,而今越來越多早期電影藉着先進的掃瞄和影像重置手法重新修復,本單元搜羅多部經修復的獨特彩色影片,包括數部亞洲製作,藉此介紹多種早期彩色技術,使觀眾得以發掘電影色彩璀燦的歷史。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電影創作者探索這個當時屬全新媒介的無限潛能,《翩翩巴黎人》(1897)、《馬戲奇藝六姐妹》和《月球之旅》(又名:《月球歷險記》)(同為1902)及《幻法鬱金香》(1907)展示了最早期電影由寫實逐步進入虛幻,這段時期的作品充滿了生命力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以多幕劇的形式拍攝,利用剪接、沖印以至人手逐格上色和模版印刷,呈現目不暇給的視覺戲法,創作意念完全不受技術所限制。《非凡之旅》(2011)述說電影大師梅里耶傳奇一生,我們亦從中窺見百年前創作者在拍攝和上色的超凡技藝。後世為修復和重構他碩果僅存的經典作品《月球之旅》,耗時十數年,過程同樣充滿戲劇性。其後電影業急速發展,手工上色過於費時,未能配合流水作業的生產線,電影公司研發出菲林染色和調色法。一開始過程看似簡陋,有時全片只有一種顏色,純粹為擺脫「沉悶的黑白」,滿足觀眾對彩色的追求。不過後來製作變得越見細緻,由單一色調演變出因應時間(晝夜)、場景(內外)、氣氛(張弛)、劇情等因素,每幕設相應色調;《越過萬重山》(1912)和《西廂記》(1927)同是在外地實景拍攝,借助出色的調色編排,令前者——發生在怡人小鎮的復仇悲劇,和後者——古典文學才子佳人的愛情歷險,情節尤其突出。與此同時,特藝彩色於1916年誕生,這時的技術能重製出的光譜仍非常有限,而且成本高昂,但電影公司為吸引觀眾,會使用多種着色技法,小說名著《歌場魅影》首部同名改編電影(1925)製作時就便用染色、局部Handschiegl着色及特藝彩色二號(雙色),不同的着色技術共冶一爐,實是一場新意十足的視覺盛宴。

1932年,特藝彩色成功利用三原色(紅、綠、藍)減色法提升技術與擬真度,這種技術甚至比現實有更高更濃厚的飽和色調而著名,因此常用於歌舞片、愛情片,甚至西部拓荒冒險題材,《地老天荒不了情》(1954)利用了特藝彩色的特點,細緻逼真地描繪出美國繁華盛世的五十年代,奢華的汽車和公寓、五顏六色的服裝、新穎的家電擺設,都透過鮮艷的電影調色更加懾人心魄。在亞洲,雖然彩色電影的發展雖不如西方蓬勃,早期依然有不少嘗試,《千人針》(1937)採用1932年於美國面世的Cinecolor雙色減色法,是現存最早應用彩色拍攝技術的日本有聲電影;成立於東京的富士相片菲林公司則最早研發出天然彩色拍攝技術,松竹利用富士底片拍攝的第二部彩色電影《夏子之冒險》(1953),以遼闊壯麗的日本自然景色烘托女主角堅毅不撓的個性。翌年,泰國亦拍攝了首部彩色電影《聖提維納》,唯美構圖配上絢麗色彩,渲染深厚文化傳統和濃烈宗教氣息。

放映

手繪上色及模版上色
由人手逐格菲林上色的技法最先應用於銀鹽攝影和幻燈放映,為影片裏的人物、佈景和服飾添上繽粉色彩;此手工藝講求精細,屬最早期的電影美術工種,亦是最早有女性參與的電影工序。此工序相當費時,以早期電影每秒十六至二十格計算,一部十分鐘短片就有超過一萬格影像要處理。模版上色比手繪上色快捷,只需將待上色影片複製作模版,以專用機器裁出需要上色部份的輪廓,通常是場景,就可用印刷方式塗上染料,色彩效果亦比手繪上色的影片更清晰鮮明。

染色及調色
染色是把正片拷貝中不同場景剪開放入染料浸染,並以酸性液體固定顏色,改變畫面整體的色調,菲林整體包括齒孔兩邊都會均勻上色;調色就是使畫格內的黑色部份與染料產生化學反應上色。通常會兩種技術配合使用,為不同場景配上不同的氣氛。

Handschiegl着色
原理與模版上色相近,同時以染色及調色的手法為畫面局部上色。待上色的部份以不透明的菲林模版遮蓋後複印做底片,遮蓋的輪廓因未被曝光而較軟,並可吸收酸性染料,再以專用機器沖印時就可浸透到正片拷貝上。同一場景通常會使用多過一種顏色,製造混色的效果。

特藝彩色
最早期的特藝彩色技術於1916年面世,原理與Kinemacolor相近,同樣使用特製的攝影機,透過紅、綠兩色濾鏡分別拍攝兩條黑白底片,放映時再透過紅、綠兩色濾鏡將影片合成為由紅光和綠光組成雙色影像,而特藝彩色一號的技術比Kinemacolor更能於拍攝時捕捉一樣的畫面。其後特藝彩色技術不斷改良,發展成三色系統,特藝彩色四號的稜鏡技術可同時把綠、藍、紅三色的記錄分別攝於三條黑白底片上,再以染印法(dye-transfer)沖印成正片拷貝,此技術推出後特藝彩色便於三十年代中至五十年代主導彩色電影市場。

Cinecolor
與眾多雙色技術一樣都是分開紅、綠兩色底片記錄影像,其特別之處是以「雙疊片」(藥膜對藥膜)的方式拍攝和沖印。

亞洲早期彩色電影

當代菲林創作

現今的數碼技術越趨成熟,電影攝製和影像水平都有所提升,但菲林卻仍然獲大致公認為質量最好的拍攝及放映媒體。再者,由於數碼影像的放映格式、解像度和載體等每隔數年便會汰舊換新,相對來說,菲林只要保存得宜,無疑可以把活動影像儲存得最長久。目前,還有好些電影創作人孜孜不倦地以菲林拍攝電影、動畫,以至各類流動影像。他們的作品影像優美,攝影手法富實驗精神,在數碼攝錄機唾手可得的年代,尤其可貴。

今次介紹的製作人,是來自日本的蔦哲一郎,選映作品為從未作海外放映的《夢之島》(2009)和較近期的短片《森林物語》(2016)。導演1984年生於德島縣,東京工藝大學影像學院畢業。大學時代,蔦哲一郎以菲林為製作基礎,學習沖印、剪接等技術,實踐「電影和菲林同樣是Film」這個概念;當時他已經與攝影師青木穣組成 Niko Niko Film,常常佔用學校的16毫米攝影器材。如果說其畢業作《夢之島》傾向復古,那麼他畢業後的首部長片《祖谷物語》(2013)則是超越懷舊,個人風格亦逐漸成型。《祖谷物語》片長近三小時,全35毫米菲林拍攝,以日本的製作環境來說難度甚高,但憑着 Niko Niko Film 團隊的堅持,影片非但完成拍攝,後來更入選國內外多個影展,獲得不少獎項。

菲林和數碼作為不同的創作媒介,其製作方式和作品所呈現的風格和效果截然不同,選擇以菲林創作並非否定其他創作方法,反而有助於重新探索影像作品的各種可能。

放映

講座

再現.重構-中港新台珍藏與修復

青春夢醒:從《危險的青春》談台語片的性別政治

日期及時間:26.05.2020(二)19:30
形式:Cisco Webex 視像會談
會談連結:https://meetingsapac19.webex.com/meet/pr915612606
存取碼:915-612-606
從視訊會議系統或應用程式加入:pr915612606@meetingsapac19.webex.com

國語主講

主持:劉嶔
講者:王君琦博士

1956年第一部35毫米的台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在受到港製廈語片刺激的社會氣氛下問世,之後的十多年,台語片在沒有國家資源挹注的前提下不只產量驚人,也樹立了獨特的風格。《危險的青春》雖然出現於台語片的末期,但導演辛奇依然以他別具一格的視覺語言提出對社會的批判。講座將從台語片簡介開始,介紹辛奇,並深入探討本片如何處理資本主義,與性別政治的交織此一台語片常見的主題。

王君琦博士為現任台灣國家電影中心執行長、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美國南加大電影及電視批判研究博士。近年研究領域為台語片、性別再現、影像的社會實踐等。曾出版多篇中英文論文,並主編《百變千幻不思議:台語片的混血與轉化》一書。

「南洋三部曲」流露的創作想像與作者心象

日期及時間:31.05.2020(日)17:00
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一樓講廳
粵語主講

主持:劉嶔
講者:羅卡

「三部曲」既有對五十年代南洋華僑處境的描繪,亦有對這處境的憂慮以至恐懼,和引伸出的想像。而最難得的,是能感知到創作者的主觀心象,講者嘗試通過它影像/語言的表達作些解析引導。

免費入場
座位有限,先到先得,持本節目門票優先

羅卡先生早年對粵語片深感興趣,其後在香港國際電影節和香港電影資料館工作,逐漸加深對粵語片以至華語片的認識,退休後仍持續進行硏討寫作。

菲林技術觀往-彩色電影

早期彩色默片的保存和展示/數碼時代的電影資料館

日期及時間:01.02.2020(六)16:30
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一樓講廳
英語主講,粵語詮譯

主持:江千慧
講者:Giovanna Fossati 博士

九十年代中期之前,早期彩色電影的研究仍被一眾主流資料館忽略,直至近十年歐洲不少修復所均以重現影片色彩為前提修復和重構,亦有不少相關電影節如Il Cinema Ritrovato、樸第朗尼默片展等,展示和推廣這些影片,很多經典作品因為這些機構的努力得以重現觀眾眼前,當中亦歸功於1995年荷蘭國家電影資料館(今EYE電影博物館)所舉行的「默片中的色彩」工作坊,講者Fossati博士就是當時其中一位參與其中的研究人員,研究早期彩色電影至今超過二十年。這次她會講授早期彩色電影的歷史和保存,並分享EYE電影博物館於數碼時代實踐的轉變。

費用:免費

座位有限,先到先得,持本節目門票優先

Giovanna Fossati 博士為荷蘭EYE電影博物館總策劃、阿姆斯特丹大學電影保育及數碼影像文化學科教授
江千慧小姐為M+流動影像副策展人

節目時間表

日期
時間
節目
31/1(五)19:35彩色默片*
1/2(六)16:30講座——早期彩色電影的保存和展示/數碼時代的電影資料館
1/2(六)19:50西廂記
2/2(日)14:00歌場魅影
14/2(五)19:40地老天荒不了情
15/2(六)17:15千人針 + 夏子之冒險
15/2(六)19:35聖提維納
16/2(日)15:00森林物語+夢之島*
26/5(二)19:30講座——青春夢醒:從《危險的青春》談台語片的性別政治
28/5(四)19:50疏離 + 危險的青春
29/5(五)19:50跑道終點
30/5(六)11:55不敢跟你講
30/5(六)14:00深閨疑雲
30/5(六)16:30好夫妻*
30/5(六)19:30八千里路雲和月
31/5(日)12:00唐山阿嫂
31/5(日)14:45血染相思谷
31/5(日)17:00講座——「南洋三部曲」流露的創作想像與作者心象
31/5(日)19:30椰林月


*設映後談

購票須知

於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院 4 月 8 至 20 日(原定 2 月 6 至 9 日)之節目將改期至 5 月 28 至 31 日,並移師至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舉行。

節目門票由 5 月 11 日起於百老匯電影中心票房發售,已購票的觀眾,可選擇到百老匯電影中心票房以原有門票更換同一影片之戲票或退票。不便之處,敬請原諒。

門票由2019年12月30日起發售

香港電影資料館場次

地址:香港西灣河鯉景道50號

HK$80 正價
HK$64 60歲或以上高齡人士、殘疾人士及看護人、全日制學生、同一次交易中購滿五張或以上

不設劃位

購票方式:
親臨各城市售票處購票
網上購票:www.urbtix.hk
信用卡電話購票:2111 5999
流動應用程式購票:My URBTIX(Android/ iPhone)

網上、流動購票應用程式或信用卡電話購票均收取每張$8手續費,本地平郵每次交易收費$5,所有已繳付之手續費皆不設退款。

票務查詢:3761 6661 每日上午 10 時至晚上 8 時

百老匯電影中心場次

地址:九龍油麻地眾坊街3號駿發花園

HK$80 正價
HK$64 小童、長者、學生及百老匯電影中心會員

購票方式:
親臨百老匯電影中心票房及自動購票機購買
網上購票:www.cinema.com.hk
電話購票:2388 3188

網上及電話購票,將會收取每張港幣$8(星期一至五)或$10(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的手續費。
節目查詢

電話:6403 0720
電郵:info@reeltoreel.org

主辦單位有權更改節目資料及時間,最新資訊請留意網上公佈。

節目詳情於網站公佈時,是次節目部份電影尚未獲電影、報刊及物品管理辦事處評列等級,如有電影被列為三級,主辦單位將於網上公佈,敬請留意。

退票安排

所有已出售的門票皆不能退款,亦不能更換其他放映之場次。如18歲以下人士於公佈電影被列為三級前購票,或因節目更改或取消,持票人可由通知當日起至指定限期前申請退票。退票方式將於reeltoreel.org公佈。

工作人員

策劃及統籌:龔秋曦、羅海珊
「中港新台珍藏與修復」策展人:劉嶔

宣傳及嘉賓接待:Emi Chan
翻譯:羅鍵鏘、梁煥茵、杜蘊思
平面設計:劉倩勤

鳴謝

Dr Giovanna Fossati
Mr Davide Pozzi
王君琦博士
江千慧小姐
馮嘉琪小姐
趙向陽女士
蔦哲一郎先生
鄭子宏先生
羅卡先生

Asian Film Archive
China Film Archive
Eye Filmmuseum
Film Archive (Public Organization), Thailand
Hong Kong Film Archive, Leisure and Cultural Services Department
Photoplay Productions
mk2 films
National Film Archive of Japan
Niko Niko Film
Park Circus
Shochiku Co., Ltd.
Taiwan Film Institute

資助

© 2020 REEL TO REEL INSTITUTE LIMITED
版權所有,未經本機構同意不得出版、複製、節錄、轉載或使用本節目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