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聽資料的保育?

視聽資料是二十世紀至今重要的文化遺產,它的敘事功能與其他類型的文獻一樣珍貴,客觀而直接地紀錄百多年來世界各地的歷史發展;亦因為這個媒介的獨特性質,衍生數不盡的藝術創作,電影和各種影像也反映着人文風貌及文化的演進。視聽遺產保育就是要確保任何視聽資料在當下和未來以至永遠都可以被看/聽見。要知道舊有視聽資料是存於菲林和其他類比(analogue)影像/聲音載體,隨着錄影技術的汱舊換新,保存及修復這些實體物料成為急切的工作。而整理日益增加的數碼視聽資料又是另一大課題,試想想我們要如何搜集、整理和保存自己和家人朋友日常所拍攝的片段和紀錄?因為只要保存得宜,即使是個人記錄的影像,亦會變成未來考究現今面貌的證據。

目前,視聽遺產保育大致分為預防性質(最少干預)的保存和治療性質的修復,前者視乎情況以複製、復原等方法,配合調控完善的貯藏環境,保存原載體及其承載的視聽內容;後者主動將聲畫轉移到新載體,並使用修復和重構方式提高內容的可觀和完整程度。

說到治療性質的修復,早在數碼修復盛行之前,各地電影資料館及修復所已採用光化學技術修復影像,因應現存物料的狀況作不同的處理,當中涉及修補及清潔原始物料。現今大部份修復項目都將聲、畫轉換為數碼格式,再以電腦軟件穩定畫面、清除瑕疵、填補缺陷及重新調色,並連同修復好的聲軌輸出各種格式或拷貝作放映或儲存。

近年各類型的修復電影紛紛出現在不同媒介,例如放映、影碟及網上串流平台等。不同電影機構對修復的觀點及目標各異:博物館或資料館重視影像原貌,亦尊重歲月帶來的缺陷,只作適量/有限度修復;有些發行公司力求完美,甚至希望聲畫能媲美當今的電影作品。一方面,商業修復策略看來比資料館的守則進取,有違電影的原貌;但另一方面,觀眾口味亦左右了商業修復的取態。要拿捏各方面的準則,就有賴修復員在過程中的反覆測試及溝通,希望在達至電影機構的期望同時,也不令畫面過份失真,保留菲林原本的質感。

圖片:《Sherlock Jr.》(1924)

相關文章